发布时间:2024-11-17 02:28:27 来源: sp20241117
中新社 福建长汀8月12日电 题:福建长汀 “火焰荒山”变身“金山银山”
中新社 记者 龙敏 商永
走进位于福建省长汀县三洲镇的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,各类阔叶树的树叶青翠欲滴,广玉兰、金鸡菊在漫山遍野的碧草中盛放,碧波粼粼的汀江穿园而过。但满目绿色之间,一块松林里的“红色伤疤”尤为刺眼,这是被特意留下的崩岗地貌,湿地公园的“前世印记”。
11日, 中新社 记者跟随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采访团走进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探访。三洲镇党委书记汤钦洪介绍,在三洲这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建湿地公园,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。后来山上种了杨梅,固住了土,留住了水,才有了这公园。自2014年开园以来,公园监测发现鸟类132种、鱼类69种,分别比试点前增加了51种、12种。
8月11日, 中新社 记者跟随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采访团走进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探访。 中新社 记者 龙敏 摄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是长汀县25年水土保持路径的一个缩影。长汀县曾是中国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,根据1985年卫星遥感监测数据,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.2万亩,占国土面积的31.5%。山光岭秃,草木不存,夏天阳光直射下,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,土壤是红色的,也被称作“火焰山”。
25年来,当地不断探索,采取多种水土流失治理方式,实现了从“火焰荒山”到“绿水青山”的飞跃。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介绍说,从最初的封山育林到后来的“以电代燃”,从实施河长制、林长制到整体推进生态县建设,当地人收起斧头,扛起锄头,用最严格的保护制度“复绿”“护绿”,创造了绿满汀江的生态奇迹。
长汀县曾是中国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,山光岭秃,草木不存,夏天阳光直射下,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,加上土壤是红色的,也被称作“火焰山”。图为1984年的长汀河田朱溪原貌。(龙岩市委宣传部供图)自1999年以来,长汀县累计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面积323.4万亩,治理坡耕地3.81万亩、崩岗1309个;森林蓄积量提高到2179.9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达79.55%;水土保持率从86.18%提升至93.56%。
生态是资源,也是财富。位于河田镇南塘村的绿之梦家庭农场,从生态稻田、生态菜园、生态果园方面着手,发展金鸡、金稻、金针花、金银花、金桔等产业,带动了周边91户农民走上庭院经济致富路。该农场负责人易小贞说,南塘村交通便利,很适合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;只要坚持生态建设,这片绿水青山就将变成村民的“金山银山”。
今年4月,中国首单跨省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长汀完成,交易河田镇罗地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1万吨,总价18万元人民币。岳辉说,长汀充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,探索绿色产业发展模式,鼓励和引导农民在保护的前提下,科学发展林蜂、林果及河田鸡等林下经济,让森林成为水库、钱库、粮库、碳库,实现绿富共赢、农民增收,不断释放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红利,做实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转换路径。
2021年10月,《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》入选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(COP15)生态修复典型案例,并向全球公开推广。龙岩市水利局副局长卢晓香表示,在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,生态富民的新时代水土流失治理“长汀经验”逐步显现,为世界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样本与借鉴。(完)
【编辑:邵婉云】